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收藏本站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联媒环球资讯网 > 教育 > “新时代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变革”第三届语文教育论坛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程与教学专委会年会顺利召开

“新时代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变革”第三届语文教育论坛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程与教学专委会年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5/6/23   阅读:

2025621-22日,“新时代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变革”第三届语文教育论坛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在京顺利召开。会议由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程与教学专委会、北京联合大学城市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所、国家语文文字推广基地(北京联合大学)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一分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协办。研讨会旨在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改革精神,为推动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于水波、副书记吴庆、副院长周华丽,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长王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程与教学专委会理事长王荣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商金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秋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张立军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全国各地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中小学一线语文教师200余人与会。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王德领教授主持。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于水波致开幕词。于书记介绍说,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是首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学院的特色与优势专业之一,在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卓越语文教师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长、《语文世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王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荣生,在致辞中肯定了本次论坛以“新时代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变革”的主题。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课程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手段又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如何回应时代需求,推动语文教育在传承中创新、在守正中发展,实现内涵式、高质量的现代化转型,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共同使命和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大会发言阶段,北京大学中文系商金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立军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荣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秋玲教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张立军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商金林教授围绕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二十韵》展开,结合当前的教育现实,对之进行了重新解读。《二十韵》涉及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首先,语文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何运用关键在于教师。“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遇到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去解决,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次,关于阅读教育,阅读一定要求甚解,求甚解不是钻牛角尖,而是能够把握作品精华,“潜心会文本”,指导学生自己去“自览”、“自求”,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再次,关于写作教学。写作文就是要表达我们的情感,作文两件事特别重要:一个是要“需之切”,一个是要“乐其业”。商金林教授的发言,对我们在智能化教育变革的过程中,如何继承如叶圣陶一样的语文教育大家的精神传统,在传承中实现创新,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王立军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准确把握语文教材修订意图”。他指出,新教材的修订,也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以“守正创新,稳中求进,稳是基础,进是目标”为总体原则,以“系统完善,精准修订,精益求精,全面提升”为总体目标。基于这样的总体原则和总体目标,新教材进一步优化了双线组元,凸显了人文主题的统领性;增设了阅读综合实践,强化了单元的整合贯通;打造了如《青春之歌》等课文的“新经典”:增强了育人功能的时代感;改造了专题学习活动,进一步落实了任务驱动的理念等。王立军教授关于教材修订方向的阐释,基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展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

王荣生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朗读能力与朗读教学”。阅读的基本方式是朗读和默读,朗读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学生朗读的正确流利程度和他的阅读流畅性、语文水平正相关,而语文课程目标所说的“朗读”,指的是构成学生个体阅读能力的“流利朗读”。但调查显示,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他们的流利朗读能力却越来越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流利朗读”就十分重要。王荣生教授以朗读能力和朗读教学为切入点的阐释,为我们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张秋玲教授的报告以“借助智能学习平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能见度”为题。“能见度”是借助交通和气象的专业术语来描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和“学”之间的可视化和可见性的问题。张教授不但介绍了“研备教学评”一体化智能学习系统,还分析了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如基于教师实际教学和学生疑难问题、基于脑的阅读等科学理论,使得语文课堂教学中那些不可见的学习行为变得可见,也就解决了课堂教学能见度低的问题。

 

张立军老师的报告题目是“语言中的逻辑与色彩——再谈想象、联想、推想对语言品质的影响”。他指出,有逻辑的语言是思想的体现,它侧重理性;有色彩的语言是个性的彰显,它侧重感性。优质的语言即是有品质的语言,有品质的语言应是具有思想和个性的,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他阐释了想象、推想、联想和语言逻辑性的关系,认为思维与感情存在共生关系,思维撬动感情同时感情影响思维。张立军老师的发言为我们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提供了情感、个性等维度。

除了大会的嘉宾主题发言,研讨会还按照发言主题设置了五个分论坛,分别围绕三种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语文课程新理念的解读与实施、技术赋能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等多个维度展开了深入探讨。研讨会还专门设置了硕博论坛,来自全国各大院校的研究生们,发言观点鲜明,学术锐气十足,充分展现了对语文教育的热情关注。

本次会议还特意设置了中小学课堂展示和校园参观活动。622日上午,与会者分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一分校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参加活动。附中分会场开场由人大附中分校徐利校长致辞,之后由海淀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岳颖讲授《妙笔生花靠“智”改——AI助力游记语言升级》,海淀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孙明讲授《在对话中超越自我——AI助力游记立意提升》,西北师范大学赵晓霞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肯定了两堂课在如何利用AI方面,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做出的重要探索。附小分会场由人大附小张冬梅校长致辞,老师们进行了校园参观后,人大附小语文学科主任唐甜甜老师讲授了《AI赋能<火烧云>朗读指导课》,王静老师讲授了《“形形色色的人”习作评改课》,刘淑惠老师讲授了《AI赋能小学语文教学:素养立意与实践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姚颖副教授肯定了人大附小和两堂AI赋能课在坚守语文学科本位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探索,认为他们具有一定的推广运用和示范价值。

本次研讨会既有对语文教育理论的研讨,又对语文教育改革的探索,更有中小学优质语文课堂教学的展示,能够对推动新时代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变革,起到积极作用,获得了与会专家和老师的广泛好评。


推荐资讯

原标题:乌克兰:今起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