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收藏本站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环球资讯网 > 互联网 > 刘华蓉:做好教育的“互联网+”

刘华蓉:做好教育的“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5/12/24   阅读:

上一周,最引人注目的新闻莫过于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会讲话,各国政要和互联网界的主要人物齐聚江南小镇。互联网怎么用好、用足、用对方向、用得趋利避害,再次引发更多关注和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说: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在互联网影响日益深入、国家重大项目频出的大背景下,教育怎么办?网络强教、教育大数据战略、教育的“互联网+”行动计划该如何通盘考虑,已经成为教育界必须回应的时代新命题。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推进传统和现代融合,推进人文和科技融合,已经成为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的新命题。

谈教育的“互联网+”,必须更关注传统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而不是相互取代。今天,再讨论互联网是否会改变教育的本质、互联网是否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对教育实践的意义已经不大了。互联网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更适合用相对论来解释。相对不同角度而言,互联网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毫无疑问,互联网如果仅仅被看成是一种技术,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但如果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生存方式,传统教育会如何?我们在强调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的时候,难道能忽略互联网在带来人际关系淡漠的同时,也在推进人与人之间的互联和共享吗?

谈教育的“互联网+”,必须更关注我们的教育对象。全世界有32亿互联网用户,其中15亿人出生在1980年以后,仅中国就有近7亿人使用互联网。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更偏爱看报纸、看纸书、看黑板、用粉笔、查字典,但我们的下一代呢,毫无疑问,他们比我们更习惯于用电脑、用网络。事实上,百度一下获得的信息确实比查字典要更多更详尽。教育对象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能不随之改变?如果因为我们这些成年人更习惯于传统方式,而忽略甚至轻视互联网技术、互联网设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说轻了,是抱残守缺误人子弟,说重了,是对未来——对学生和国家的未来不负责任。

谈教育的“互联网+”,我们必须更关注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互联网与传统教育方式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替代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更不是对立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我们可以看到诸多这样的实例:互联网在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视域、时域、影响范围,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益。这样的实践证明:与互联网融合,正在催生传统教育更多的变化,甚至深刻的变化。

谈教育的“互联网+”,我们必须更关注那些薄弱学校,那些与现代技术相距甚远的学校。上一周,中国政府网发布的国务院一周政策中,唯一一条与教育直接有关的部委政策是:2018年底前将全面完成薄弱学校改造工作。这意味着,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有望达到基本办学条件的底线要求。对提高教育质量、适应未来社会挑战而言,达到办学底线,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前几步,教育的“互联网+”布局,绝不能忽略、甚至忘记这些薄弱学校,反而要更多考虑如何发挥互联网的传播、连接、分享特性,帮助这样的学校获得更高水平的办学成绩。

做好教育的“互联网+”,国家应当对教育界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创新给点政策和倾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多支持学校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教学创新;校长,应当多支持教师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教学创新;媒体,应当对教育界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创新多一点关注、鼓励和支持。多方努力,才能形成合力。


推荐资讯

CopyRight© 2011-2015 zgqy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资讯网  版权所有

服务热线: 18611682146 18612878329  13718459036   QQ:2754868060 QQ:2563761688

备案号:京ICP备1300688